上周,一則不起眼的項目審批公示引發市民對禪城公交專用道的關注,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投入1300多萬元提升四條公交專用道。以這樣的投入規模提升改造公交專用道,在佛山來講還是首次。政府在公交優先中的投入應該實現制度化,甚至納入到法律的層面。
就在上個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城市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傳遞出明確信號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發展的首要位置。隨后,交通部副部長馮正霖在《全面實施城市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講話中,又專門提到佛山經驗,他說:一些城市積極創新城市公交運營管理模式,深圳的成本規制、濟南的星級服務管理、成都的“網運分離”、佛山的公交聯合體經營模式等,都為規范公交市場經營和服務質量管理積累了寶貴經驗。事實上,回眸四年來,TC改革在禪城的成功,正是禪城推動公共交通回歸公益性的成功、是政府主導公共資源再分配的成功嘗試。
通過禪城四年多的實踐可以看出,“公交優先”的本質就是“市民優先”,落實“公交優先”沒有政府以實際行動來支持,難以獲得實效,尤其是回歸公益屬性初期,更是高度依賴政府投入。
如果口喊“優先”但投入乏力,僅靠呼吁人們自覺選擇綠色出行、公車出行,或者以提高私家車養車、用車成本迫使人們改變出行習慣,都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私家車群體迅速壯大的局面。如果市民開小車更舒服、更快捷,而公交車不準點、服務質量沒有保障,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勸說他改坐公交呢?相反,如果“公交優先”落實得力,公交車在高峰時段暢通無阻,讓市民實實在在感受到公交之便捷,才是讓人們放棄私家車、乘坐公交車的絕對理由。
四年多的改革,禪城公交快了、方便了、票價降低了、服務質量改善了,其背后是政府“動真格”以高達數億元的持續的財政投入為支撐。就在公交改革取得初步成果之時,推進“公交優先”進入新的階段,但此時正趕上經濟大環境的沖擊,對于禪城公交是否還要維持低票價的搖擺之聲,或者經濟環境影響政府財政承受能力,抑或是巨額財政投入資金使用缺乏透明度等聲音再次出現。
在諸多搖擺聲音面前,禪城砸下千萬推進公交專用道建設,并將這一項目納入到城市三年提升計劃中,正釋放出積極信號。而上月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更加明確了政府主導落實“公交優先”思路。對于先行一步的禪城來說,或許還可以探索對城市公共交通的投入率先進行制度化建設,公共交通投入應當占到GDP的百分比不因為區域“主官”的變動、或者是經濟大環境的變化而受到影響,甚至對于公共交通財政投入的使用效率等,都要納入到法律層面。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