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移動事業群總裁俞永福
數字地圖內容、導航和位置服務提供商高德聯合北京、廣州等8個城市的政府交通管理部門,及北京交通臺等權威媒體機構推出“高德交通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這是“高德交通大數據云”系統與相關交通機構進行數據合作對接后發布的首款產品。
升級公共交通服務能力
高德交通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研發的初衷就是升級公共交通服務能力,緩解城市擁堵,其背后依托高德的交通大數據云,提供專業的實時交通信息和大數據計算能力。
據高德公司副總裁董振寧介紹,基于高德提供的實時交通信息和交通大數據能力,該服務平臺為相關交通機構提供包括“城市堵點排行”“熱點商圈路況”“權威交通事件”“堵點異常監測”四大信息板塊,能夠提供實時擁堵路段排行、歷史擁堵指數對比等,并基于此提出智能躲避擁堵的出行解決方案。
具體來說,“城市堵點排行”能夠提供城市不同路段的擁堵排名、延遲指數、擁堵長度以及擁堵繞行路線推薦;“熱點商圈路況”能夠分析城市熱點商圈路況全景和避堵路線建議;“權威交通事件”則實時、權威播報當前發生交通和路況異常事件,這些事件除了高德官方發布,交通管理部門、用戶也可以通過特定入口提交和上報;而“堵點異常監測”則是對城市各個交通樞紐點進行重點監測和異常分析,實時建議市民是否需要繞行。
通過該服務平臺,政府交通部門可以調用實時交通數據,對交通秩序維護、交通事故處理等工作進行更靈活的動態調度;還可以通過高德地圖客戶端來實現信息的推送告知,預計可為每個城市交通部門每年節省近十億元的推廣費用。各地廣播交通臺等權威媒體機構則可以利用該服務平臺實時向聽眾播報路況信息之外,并提供躲避擁堵的繞行解決方案,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
目前,高德交通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已向北京、廣州、深圳、天津、沈陽、大連、無錫、青島等8個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門以及各地廣播交通臺等權威媒體機構開放。今年五一節后,北京地區的聽眾就可以率先通過北京交通臺,獲取高德交通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提供的實時路況信息和躲避擁堵路線推薦方案,實現智能出行。
此前,高德已和諸多政府部門和研究機構如各地交通委、清華大學等合作,為研究機構和政府政務提供數據基礎和決策支撐,并取得顯著效果。董振寧透露,高德交通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還將推出更多智能交通服務,比如節假日出行預測、分析出行需求與限行政策的影響,并量化不同政策治堵效果,為交通管理部門提供決策輔助。
高德專注于地圖數據生產及提供地圖信息服務13年,是目前市場上為數不多的具備跨界基因的互聯網地圖廠商,其核心能力是龐大的交通大數據和實時道路信息,在數據采集、生產、發布再到用戶反饋已經形成完整閉環。在產品層面高德地圖和百度地圖并駕齊驅;在地圖數據生產層面,高德與四維圖新共同占據90%以上的市場份額(數據來源:國金證券)。
“互聯網+”生態:跨界融合
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提出中國經濟要開啟“雙引擎”,一是打造新引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二是要改造傳統引擎,對公共服務和傳統行業進行改造升級。作為民生重要的組成部分,擁堵等交通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互聯網+”改造的重點方向之一。
阿里巴巴移動事業群總裁俞永福說: “‘互聯網+’重要理念就是社會各方的數據能力共享,跨界融合,最終創造產業‘新物種’。互聯網和科技再炫酷,最終還應該以人為本,服務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互聯網+’逐漸深入,數據和能力分享逐漸普及,互聯網企業、政府管理部門等社會各方能夠共同推動的事情還有很多,未來的想象空間可期。高德也希望聯合各個交通機構,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能交通。”
俞永福強調,“互聯網+”絕不等于“+互聯網”,也絕不等同于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化。傳統信息化雖然部分意義上實現了在線,但卻沒有充分實現數據的流動性,沒有跨平臺、跨行業、跨組織地流轉,所有產生的數據都控制在單一機構的內部,難以釋放真正的價值。這幾年最流行的概念是“云計算+大數據”,但如果只是企業內部的在線,只是產生數據捂在自己手里,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概念也就永遠只是概念。
因此,俞永福認為,真正的“互聯網+”絕對不是互聯網企業的獨角戲,而是全產業鏈的生態思維,只有打通全流程數據并加以利用,才能給產業鏈上的各方帶來質變,最終形成新物種。反過來看,現在業內比較流行的“用互聯網思維革××行業的命”,“用互聯網思維顛覆一切”等做法,其實是一種典型的“吃獨食”思維,因為一家企業再大再強也不可能鯨吞整個產業鏈,也就無法實現數據的全流程流通,“互聯網+”無從談起。
正是基于這種認識,從去年開始俞永福一直強調:身為互聯網人不能盲目自大,應該要敬畏“非互聯網”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