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企業真不做的話,把市場全部交給國外的話,這有點說不過去的。起碼在細分市場、在某些領域、某些點上能夠有些優勢,能夠填補國外進來的一些空白,我們能占領一些市場,但是技術上確實有差距]
最新公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2012~2020)》把完成50萬電動車銷量的任務延后到了2015年,雖然這仍具挑戰,但汽車企業在混合動力發展上的市場空間不可小視。
那么,混合動力產業目前在中國的現狀怎樣?面臨什么樣的問題?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找到現實發展出路?如何通過政策推動混合動力的良性發展?7月11日,《第一財經日報》邀請了上海交通大學汽車工程學院院長許敏、著名汽車分析師賈新光、新華信CEO林雷、蓋世汽車網總裁陳文凱、豐田中國公關部部長劉鵬、寶馬中國研發高級經理梁川寧、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平等就上述話題進行了沙龍研討。
差距在于傳統核心技術未突破
第一財經日報: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上一直有搖擺,一開始是鼓勵電動車,現在又轉向混合動力,我們在混合動力方面和國外有多大差距?差距到底在哪?
許敏:搞混合動力汽車最難的地方就是我們在傳統汽車上有一些核心的技術還沒有攻破。第一個差距是發動機的控制系統。要搞混合動力必須要拿發動機的控制系統控制發動機、控制變速箱,控制所有的東西。普銳斯主要就是在控制系統上做了大量工作,發動機控制基本上百分之百被外國壟斷了,中國現在的主機廠都做不了。
第二,混合動力是動力的混合,一定要考慮到動力是怎樣耦合的,動力的耦合器,實際就是自動變速箱,就是電子離合器的控制,我們國家自動變速箱到目前為止一直是傳統汽車里最大的軟肋。在傳統汽車里一個汽車的心臟是發動機,混合動力汽車的心臟是變速箱,變速箱控制一切,發動機只是它的動力源之一,如果連一個最簡單的傳統的自動變速箱都做不了,要做混合動力那么復雜的變速箱談何容易。
賈新光:企業沒有真正很好地進行技術開發,研發不夠。大多企業只是簡單地低水平重復,對市場研究不夠。我曾見過一個典型的樣車,前面發動機還在原來位置,后面裝了一堆電池,把后備廂打開,裝上電池和電機,就是混合動力了。
許敏:樣車往往是樣子工程。政府有關部門要求企業在一定時間內裝一定數量的新能源汽車樣車,來達到有關部門的樣車示范運行目標。這使得企業不得不把寶貴的人力資源投放到樣車的安裝上,幾年下來,安裝的車型都是一些低水平的樣車。現在差距越來越大。
企業應選擇用市場拉動
日報:在傳統核心技術上我們偏弱,在混合動力上企業該如何突破呢?
許敏:首先要了解我們到底差在哪里,怎么針對差的地方去做。傳統汽車以前沒有機會,現在我們和國外差距不是太大,雖然品牌上還有很大差距,但技術上差距已經縮小。在混合動力方面,我們在技術上和國外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大,現實的途徑就是通過合資合作來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不能從零開始積累。
賈新光:企業應該選擇用市場來拉動,市場能接受什么就做什么。
許敏:調查一下企業在傳統汽車上的研發投入和新能源車、混合動力車上的研發投入比例就知道了,企業在新能源車上的投入是非常有限的。不過,汽車廠投入是講10~15年之后。所以這還是有一個過程,不能操之過急。目前來講,中國還是應該發展混合動力。
陳文凱:如果真的有市場自主品牌利用外部資源包括這些基礎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
陳平:我們認為如果混合動力的市場大到一定程度,又有我們國家的支持,如果中國企業真不做的話,把市場全部交給國外的話,這有點說不過去的。起碼在細分市場、在某些領域、某些點上能夠有些優勢,能夠填補國外進來的一些空白,我們能占領一些市場,但是技術上確實有差距。
國際合作是大勢所趨
日報:很多人認為中國混合動力沒有在技術上取得進步,就是因為企業之間的不合作。如何推動企業的聯合開發?
梁川寧:我們MINI的發動機也都是在合作,跟克萊斯勒合作,其實國際合作本身是一個趨勢。
林雷:到了混合動力時代,必須再重新考慮這個問題,因為過去以市場換技術,這個不再討論了。混合動力進來的話,應該考慮如何在這個時代基礎上進行合作有一次新的討論,這樣才能避免我們不要在第二次用市場換技術過程中又一次落后,合作是一個大趨勢。
陳文凱:現在也有地方利益的問題。
賈新光:不要說合,就說能不能共享平臺。
陳文凱:這個可能是一個困境,剛才許院長說的,越是自主品牌,它們越定位一致,所以它們越難聯合,你說奇瑞、吉利怎么可能和寶馬一個定位,所以它們之間不會打架,打架的其實是自主品牌之間,它們本質上就是有沖突的。
許敏:日本企業都是沖突的,但是它們一直聯盟的。日本企業搞混合動力的,大家就差幾個月提出來,直噴也是,有它獨特的需要保護的地方,但是基本技術是一個平臺。
梁川寧:我不知道國產車企業奇瑞也好,什么也好,比如寶馬跟奔馳之間、跟大眾,我們實際研發部有很緊密的聯系,經常會說你借我一輛你的車,我們做一個測試,人家跟我們借一輛車我們就借給他們一輛車,我們在中國的研發都是這樣的。
陳文凱:國家在研究基礎方面需要進行一定的聯合,或者應用方面各個廠商有自己的開發技術等。
林雷:如果混合動力成為標配的話,我覺得還是有機會的。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