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一雙鞋,老人、兒童以及有智力障礙的人就不用擔心走丟了,家人通過手機便能看到穿著該鞋的人在什么位置。這款“神鞋”,是廈門精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得意之作,其魔力在于鑲嵌在鞋子底部的一塊北斗導航芯片。這,就是基于北斗系統研發的一款產品。
6月1日,廈門市與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國家北斗產業化應用示范基地正式落戶廈門軟件園三期。軟件園三期規劃了物聯網北斗產業區,建筑面積80萬平方米,建設內容包括空間技術應用中心、北斗導航應用示范平臺、北斗導航運營服務平臺等。
究竟何為“北斗”?它為何選擇廈門?前景又將如何?連日來,本報記者展開采訪。
與GPS之爭
打開手機或電腦,通過人人網、大眾點評、微信等,搜尋附近的餐廳、銀行、酒店,評價美食,尋找朋友……這些基于美國GPS系統的位置服務已不知不覺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長期以來,國內民用地理位置信息服務市場主要被GPS壟斷。
去年12月27日起,由中國自主研發、獨立運行、技術先進、穩定可靠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始向亞洲部分地區提供連續導航定位與授時服務。據悉,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具有快速定位、短報文通信、精準授時等功能,在精度上可媲美GPS。隨之而來的是衛星導航產業鏈的變革,我國將逐步形成完善的國家衛星導航應用產業支撐、推廣和保障體系,推動衛星導航在國民經濟社會各行業的廣泛應用。
“北斗將同目前壟斷國內導航產業95%以上的GPS展開正面競爭。”業內專家認為,北斗想從GPS手中搶回中國用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這畢竟是中國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衛星導航系統,人們對它的期望很大,產業的規模也是非常誘人的。
根據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最新預測數據,到2015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產值將超過2250億元,至2020年則將超過4000億元以上。“北斗產業化將為我國帶來超乎想象的發展空間,這樣的機會大家都想抓住。”廈門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林志堅認為,各地都瞄準了自己的發展路徑,差別就在于推進力度有大有小。
產業基礎好
“廈門發展北斗產業,有著較好的基礎和條件。”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王蒙徽在會見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會長張榮久時說。
早在2011年,為推動衛星技術產業發展,廈門就組建了衛星導航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目前聯盟企業已超過30家。同時,廈門依托廈門大學人才和科技資源優勢,建設衛星導航研發中試基地。此外,廈門還擁有全國LTE試點城市、智能電網試點城市、“三網融合”試點城市、中國高精度衛星導航增強示范系統試驗城市等的建設基礎,擁有金龍、廈工、聯想移動、三五互聯等導航定位應用承接載體。
上個月,全國交通運輸行業機動車駕駛員職業技能大賽舉行。廈門大金龍攜最新研發的龍翼車聯網平臺,為大賽提供全程技術支持。該平臺擁有多項創新技術應用,通過衛星定位,以互聯網技術結合多項傳感技術,可實現對駕駛行為和車輛運轉實況等相關安全信息的實時數據采集,并配備了車道偏離報警系統、前向防撞報警系統、道路自動限速控制系統、節油駕駛提醒系統、智慧驅動控制系統等。
這只是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當前,廈門衛星產業鏈已初步形成,產業涵蓋芯片設計、模具研發、終端產品制造、系統集成、運行服務等各個環節,產業鏈產值超過100億元。一批衛星應用及產品研發、制造、運營服務企業迅速聚集:雅迅、九華通信、藍斯等,終端設備應用占有率位居行業前茅,產品廣泛用于車輛、應急防災、快消品等領域;精圖、銀據等,在GIS增值服務、空間數據處理等方面擁有較高知名度……
趕上這趟車
近日,一份《關于推動廈門市北斗衛星民用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的草稿被提交到廈門市委常委會討論。“市委常委會通過后就會發文,這對推進全市衛星導航產業的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參與制定這份文件的林志堅對此抱有信心。
林志堅認為,借力北斗,助推廈門衛星導航產業騰飛,是廈門市加快經濟發展從“投資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建設創新型城市的重要舉措。“廈門加入分食北斗導航產業蛋糕,并非一時腦熱。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高度關注廈門北斗衛星導航產業發展,要求依托廈門初步成型的衛星導航產業,整合省內優勢資源,突破北斗導航關鍵技術環節,完善衛星導航產業鏈,更好地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林志堅建議,廈門應根據國家產業布局和自身實際,重點發展導航產業中系統集成和運營服務這兩塊。他進一步指出:“定位導航并非是衛星產業的全部功能,未來與通信、遙感技術相結合的開發運用,將會引起更廣泛而深遠的變革。”
“包括軟件業、移動互聯、云計算和智慧城市在內的諸多運用,都有電子產業的影子。將來北斗信號的落地,與移動互聯、通信等的結合,物聯網的發展潛力無限,它將推動現代服務業來個翻天覆地的變化。”林志堅大膽預言,北斗作為一個工具,它的開發運用也才剛剛開始,而廈門只不過趕上了這趟車。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查看征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