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北斗應用市場規模將輕松突破100億元。”5月27日,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咨詢中心副主任李東航滿帶豪情地說道,相比2011年15億元的產值,北斗產業今年迎來飛躍式發展并不夸張。然而,繼被強制要求安裝北斗車載終端后,高額的北斗信號使用費再次點燃了消費者的不滿情緒。
北斗廠家呼吁政府加大補貼力度,然而羊毛最終還是要出在羊身上。許多消費者開始擔憂,自己花出去的錢,只是為了增加北斗產業的產值,對個人卻并沒有什么意義。
借政策下蛋
對于北斗產業來說,今年也許會是個豐收年。
泰斗微電子營銷總監李銳感嘆:“北斗今年發展得太猛了,以前我們是跟客戶去推產品,現在是客戶主動來要貨,我們趕交貨期趕不過來。”
2012年泰斗微電子北斗芯片的出貨量,占據90%的市場份額。今年公司產品依然供不應求。李銳介紹,去年全國北斗芯片總出貨量才十多萬套,但今年僅泰斗微電子一家公司一個月的出貨量就達到10萬套。
今年北斗的行情如此火爆,與北斗示范工程的啟動有著密切關系。業內人士預見,示范工程涉及的8萬輛車,僅僅只是開始,未來整個運營車輛市場,都將會被陸續要求加裝北斗車載終端。
杭州中科微電子公司導航事業部總經理李曉告訴《新產業》記者:“除目前全國500萬的運營車輛,要在三年之內更換成北斗車載終端外,每年還將有新增60萬輛的安裝需求,政策能夠覆蓋的市場,規模預計會達到千萬級別。”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數據顯示,目前各類北斗終端持有量為25萬套左右,主要分布在軍事、交通、氣象、水利、防災減災等行業應用市場,2012年相關產值不足40億元。而2013年,隨著國家一系列政策和專項的出臺,行業應用市場將迎來更加蓬勃的發展,整個北斗市場規模將突破百億元。
消費者不滿
雖然北斗產業正在被快速推進,但政策“強制”安裝,反映出北斗產業的弊端。
運營車輛是目前北斗最大的應用市場,但對于這些車輛的司機來說,加裝導航裝置,主要是方便監管單位對車輛進行監控和管理,對自身的日常工作并無太大作用。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服務有限的情況下,北斗車載終端比過去的GPS終端更貴,僅模塊部分,兩者之間便相差10倍。而從模塊到終端設備,GPS和北斗產品的價格,差距還將進一步拉大。
深圳市慧視通公司業務經理透露:“據我了解,部分車能夠享受補貼政策,補貼金額高達2000元。”正是因為北斗終端價格高,所以在車輛所有者看來,能不裝最好不裝,而補貼也只是針對極少數用戶。
今年北斗產值突破百億元,表面上是強制政策外加政府補貼在推動,但保定市貝爾電子公司總經理王鵬飛卻質疑,最終埋單的還是消費者。“我們公司三輛貨車去上牌照的時候,被要求交1萬塊錢的北斗衛星信號使用費,平均每輛3300元,以往GPS使用費一年也就幾百塊錢。”
這種“綁架消費者”的現象將令市場對北斗產品產生抵觸情緒,反而對北斗產業的長遠發展非常不利。“北斗好不好,不僅僅是產業鏈上的企業賺了多少錢。很多貨車司機要用血汗錢去為北斗埋單,但卻沒享受到等價的服務,這是好事情么?”王鵬飛稱。
政府主管部門這種“借雞生蛋”的行為,持續的時間長短,與北斗產品價格下降快慢是分不開的。路暢科技技術總監胡錦敏表示,如今國外芯片產品的價格相較國內更具有競爭力,而未來僅僅依賴政策或補貼的國內廠家,也將會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
聲明:
凡文章來源標明“中國智能交通網”的文章版權均為本站所有,請不要一聲不吭地來拿走,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所有未標明來源為“中國智能交通網”的轉載文章均不代表本網立場及觀點,“中國智能交通網”不對這些第三方內容或鏈接做出任何保證或承擔任何責任。
征稿:
為了更好的發揮中國智能交通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中國智能交通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的企業、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投稿。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查看征稿詳細)